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本人一直从事城乡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博士在读期间,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研究(编号:51178096,2012-2015)和基于数字化的城市空间规划设计方法(编号50238010,2003-2007)。
2012年在南京林业大学入职以来,本人持续从事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相关研究,目前已主持和参加了教育部和江苏省住建厅的多项研究课题,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运河遗产协同利用研究——以镇江与扬州为例(18YJCZH009,2018-2021),江苏省住建厅横向科研项目——江苏传统建造技艺调查和传承研究(2017-2018)、江苏省历史建筑确定与保护利用研究,(2019-2020)、江苏传统建筑组群调查与遴选(2020)以及步院识筑——徐州户部山民居群建筑文化特色研究(2020-2021)。目前有盱眙县历史建筑普查与保护规划、睢宁县历史建筑普查与保护规划仍在进行中。
本人的学术研究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传统村落保护、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国家重点关注的政策和领域高度相关。与同行相比,在国家一流专业风景园林所在的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从事乡村遗产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结合自身特长展开风景资源与遗产保护的深入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已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成果获得同行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认可。
《运河双城记》以镇江和扬州为例,通过对从古代到近代镇江和扬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的分析,厘清运河与城市形态之间互相影响的机制,掌握运河遗产在城市中的分布以及历史延续的规律,并进而认清运河沿线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本书对于提升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价值,并引导运河城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重视城市的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的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本书对当前运河遗产保护以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步院识筑》按照日常生活等线路对民居院落空间进行组织串联,通过章节设置和文字内容,为读者和观众营造在院落中步移景异、游院识筑的情境,并借助对比关联其他地域建筑特点,深入解析江苏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特色和文化内涵。一方面,兼顾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解读:剖析徐州传统民居空间布局、礼法形制、部件结构、装饰技法等,展现其文化内涵、空间特色和修复修缮技艺等。另一方面,兼顾个体特色与地域特色的解读:通过徐州与江苏苏州、扬州等地及皖派、闽派、京派、晋派和川派等传统民居做法对比,展现江苏多元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和文化之美。
《城市发展之路》是美国有名记者亚历克斯·马歇尔(AlexMarshall)基于个人对美国新城建设的观察所写。书中介绍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新城建设的四种模式:波特兰的增长边界模式、硅谷的郊区化模式、纽约市的移民社区模式以及塞利布雷申镇的新城市主义模式,并从民众体验的角度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解析和评价。以此为基础,论述了政治、交通与经济三者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发展过程中三者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