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围绕着银杏等重要经济树种的良种选育、定向培育和加工利用、林木抗性机理、杨树培育原理和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开发、推广、普及和服务工作,在“银杏资源培育和加工利用”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在国内外同行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成果推广后推动了银杏、杨树等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1、四个重要经济林树种(银杏、喜树、丛生竹和印楝)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
该项研究注重科学创新,首次建成国内外规律最大、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银杏基因库,揭示了银杏遗传变异规律;提出了银杏遗传改良策略,选育出银杏新品种26个;建立了银杏等4个树种组织培养体系,率先开展其栽培区划、种间关系、密度效应、营养生理等定向培养机理的研究,集成创新其定向培育技术体系。该项研究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成果不但发展了林木遗传育种和森林培育学的理论,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
2、银杏、落羽杉和杨树抗性机理及培育技术研究
通过开展银杏等3个树种耐盐、耐涝、耐旱、耐热、耐寒、耐重金属胁迫的机理研究,首次建立林木耐盐、耐涝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耐涝、耐旱、耐盐性强的银杏品种3个,耐热和耐寒强的银杏品种10个,耐盐、耐旱、耐涝性强的树种、种源、无性系22个,建立了干旱、低湿、盐咸等立地类型定向培育技术体系。该项研究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成果不但丰富了林木逆境生理学内容,而且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3、银杏资源(花粉、种核、叶、木材)高效利用技术
率先开展银杏黄酮合成的细胞代谢调控技术、银杏甙元黄酮生物转化及提取纯化技术、银杏叶生物饲料添加剂制备技术、银杏花粉制品加工技术、银杏活性炭制备技术、银杏空心刨花板加工技术的研究,集成创新了银杏各种制品生产的技术体系,为银杏资源高效利用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其成果获2007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4、林木抗性研究
建成了落羽杉、喜树、乌桕等耐涝树种基因库,揭示了落羽杉和喜树的遗传变异规律;率先开展银杏、落羽杉、杨树等树种、种源和无性系耐盐、耐涝、耐旱、耐热、耐寒、耐重金属胁迫的机理研究,首次建立的林木耐盐、耐涝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被国内同行普遍采用;筛选出耐盐和耐旱性强的树种各2个,耐涝性强树种4个,耐盐性强的杨树无性系3个,耐涝性强的杨树无性系8个,耐旱性强的落羽杉种源3个,耐涝、耐旱、耐盐能力强的银杏品种各1个,耐热和耐寒性的银杏品种各5个;集成创新了干旱、低湿、盐咸等立地类型定向培育技术体系,为困难立地类型银杏等树种资源培育产业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5、毛竹、落羽杉、杨树等树种和经济植物培育技术研究
建成何首乌基因库,率先开展了何首乌遗传变异规律研究,筛选出5个何首乌优良种源;通过构建体细胞再生体系工程平台,建立了喜树、花椒、落羽杉、巨紫荆、金缕梅等8个经济树种组织培育技术体系;首次揭示了毛竹冰压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编制了数量化毛竹林新竹产量得分表;率先开展了I-72、I-69、I-63和I-214等4个杨树无性系树冠结构、林木个体结构、林分密度效应规律和材性变异规律等内容的研究。“南方型杨树速生丰产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何首乌的组织培养快繁方法”获得发明授权专利。